为战育才 为战选才(国防视线)
为战育才 为战选才(国防视线)
为战育才 为战选才(国防视线)潮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 记者 陈新怡
自京东(jīngdōng)宣布入局外卖,成为首个为外卖骑手(qíshǒu)缴纳五险一金的(de)平台后,整个4月,京东和美团的外卖之争不断升级,对外卖骑手的抢夺也愈加白热化。
“送外卖,是一种短暂的、过渡的劳动。”在《过渡劳动:平台经济(jīngjì)下的外卖骑手》一书中(yīshūzhōng),孙萍曾这样写。
“渡”有横过水面(shuǐmiàn)、由此到彼、转手移交之意,“过渡劳动(láodòng)”则意味着更加液态、临时、不确定的劳作形态。
我(wǒ)很好奇,京东“全职骑手”的出现,是不是意味着骑手过渡性(guòdùxìng)劳动的终结?
不(bù)只是我,很多人都跑来问孙萍。
从2017年开始关注外卖骑手至今,这位年轻(niánqīng)的(de)社科学者,走了19个城市,访谈了200多位骑手,可以说,她是国内最了解(liǎojiě)外卖骑手的学者之一。
1个月前,在(zài)4月19日“春风悦读之夜”,第13届春风悦读榜揭晓,《过渡劳动: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(qíshǒu)》获得(huòdé)春风年度(niándù)新锐奖。但孙萍缺席了颁奖典礼,她也是最后一位接受采访的获奖者,因为就在我们奖项揭晓后几日,她成为了一名母亲。
“说来惭愧,这(zhè)个新锐奖(jiǎng)的(de)获得者,本应该是千千万万的奔跑在大街上的骑手,而不是我。因为我,只是一个(yígè)他们故事和场景的搬运工。我希望这本书的写作不是一个结束,而是一个开始。它让我们能够开始关注周边的陌生骑手,关注我们周边千千万万的零工劳动者(láodòngzhě),并愿意为他们更好的劳动与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得知自己获奖后,孙萍留言给我,而这篇的(de)专访,也在我们彼此的留言和(hé)语音通话中,断断续续的完成了。
2017年8月,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,外卖市场由(yóu)三足鼎立变为美团与饿了么的“双雄(shuāngxióng)争霸”并持续至今。刚刚博士毕业的孙萍来到了北京,成为(chéngwéi)了一名青年教师,望着街上来来往往(láiláiwǎngwǎng),一边小跑一边低头看手机的外卖骑手,选题的灵感如一道闪电般掠过她的大脑(dànǎo):“劳动与技术相结合,这是一个值得做的选题。”
学校边上有家宏状元粥店,常常会有一群骑手聚集在这里吃饭、聊天,孙萍便经常光顾(guānggù),逮到愿意聊的骑手便尽可能多地和他交流(jiāoliú),做田野调查。去的次数多了(le),周边骑手也熟悉她,有时她来了还会主动(zhǔdòng)打招呼:“又来了,这次调查什么?”一来二去,孙萍便和骑手们处成了朋友(péngyǒu),骑手也开始主动为她介绍可以聊天的人。
为了增加田野体验,在空闲(kòngxián)的时间,孙萍也尝试着自己送外卖,她在平台上注册(zhùcè)成为了众包骑手,一个月总有(zǒngyǒu)几天能看到她骑着电动车忙碌的身影。
这点她少有提及,我问她:“为什么不把(bǎ)自身经历写到书里?”
“我很怕成为一个噱头。”她答,“毕竟我不是(búshì)全职,只是有空了(le)去跑一会干几单,我做不了全职骑手,也不像老骑手那样富有经验,我并不觉得(juéde)我能够代替骑手去表达他们的经历。”
送外卖不是(búshì)一件容易的事情,孙萍用八个字来形容(xíngróng):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
不仅要边骑车边分散精力看手机,还要认识每个小区的各个楼号单元(dānyuán)。有次孙萍去一栋写字楼送餐,她形容自己像无头苍蝇一般(yìbān)找了很(hěn)久的门,在楼里(lóulǐ)转了20分钟才送到:“我当时估计(gūjì)自己要挨骂了,还好对方也没说,回来的路上我满身是汗,又花了很久的时间,才找到了回去的路。”
老骑手听到了,一边笑一边指导她(tā):“你先把西里的单送了,再去东街(dōngjiē)。”
经验老辣的(de)骑手总有自己一套抢单和路线(lùxiàn)规划能力,往往一秒钟之内,他们便能分辨手机里的单子距离如何,是不是优质单,要不要抢。
挂单(dān)、顺路单、荷包单、取经单……和骑手们相处久(jiǔ)了(le),孙萍也学会了他们的“黑话”:“取经单是像唐僧取经一般特别难送的单,荷包单则是两个单合在一起送一个地方,但给的钱比较少,不是两份。”
这些(zhèxiē)与骑手相处的细节和故事,都被她写进(jìn)了《过渡劳动: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》中。
与孙萍对谈的当天,阿里(ālǐ)加入外卖混战,淘宝宣布子频道“小时达”升级为“淘宝闪购”联手饿(è)了么狂撒补贴。各大平台争夺的只是(zhǐshì)外卖骑手吗?他们究竟想要什么?
我们(wǒmen)的问题,从这场外卖平台混战开始——
【过渡(guòdù)劳动停止了吗】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您最近有没有关注最近京东和美团对(duì)骑手的争夺战(zhēngduózhàn)?
孙萍:非常关注。其实美团(měituán)一直不缺市场竞争对手,从一开始竞争激烈的(de)百团大战,再到之前推出(tuīchū)外卖业务跃跃欲试的滴滴、抖音,再到现在的京东。
自2014年“价格战”开始(kāishǐ)后,各大平台(píngtái)通过“烧钱”赚取市场占有率,红包、奖励、补贴(bǔtiē)满天飞,外卖平台用最短的时间雇佣了特别多的地(dì)推,飞快地铺开了整个市场的量,同时通过细分的数字化处理,让配送大军去应对其不断扩张的版图。
两家(liǎngjiā)之争最后还是会变成一笔细账,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算清楚的。
潮新闻(xīnwén)·钱江晚报:在(zài)《致全体(quántǐ)外卖骑手兄弟们的(de)公开信》中,京东表示在未来的3个(gè)月招聘10万名“全职”骑手。京东“全职”骑手的出现,是不是意味着外卖骑手从一个临时过渡的职业,转向了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就业?在书的结语中您提到过,个体的“暂时过渡”变成了“永久过渡”,这是不是一种表现?
孙萍:之前也有老师来问我(wǒ),说京东这么做是不是意味着过渡劳动(láodòng)就停止了?
我给他(tā)算了一下,现在京东的快递小哥的数量大概在20万(wàn)左右,但我们预估市场上外卖骑手(qíshǒu)的数量大概在1200万。只能说京东提供了一个小范围的市场选择(xuǎnzé),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在全社会推广,我认为还很难实现。外卖骑手作为一个过渡性职业,要变成更加稳定,更加具有社会保障的职业,仍然(réngrán)存在距离。
从社会(shèhuì)学者的(de)(de)角度看,京东的做法当然是好的,作为企业,它站出来承担了自身的社会责任。京东的做法,其社会意义大于现实作用。它给了市场一个新的选择,让零工经济朝着可以探索的良性发展模式走,也呼吁(hūyù)了人们关于(guānyú)公平,关于社会价值,关于劳动人们劳动的尊重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对骑手而言(éryán),他们会更加偏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平台(píngtái)?
孙萍:这个问题很好,我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,你(nǐ)可以看到在网上大家对京东的(de)呼声很高(gāo),因为它戳中了外卖产业长期以来的一个痛点,即保障过少。
但在实际的调研中,我们发现真正在意、需要五险一金的骑手(qíshǒu)的比例(bǐlì)没有特别高。
短时间看,京东(jīngdōng)的模式规模化推广难度很大。
零工经济的逻辑就(jiù)在于,每天我干多少,就能赚多少。
在我们(wǒmen)的(de)研究中,外卖骑手的负债率普遍偏高,6成以上(yǐshàng)的骑手负债率在5万元及以上,骑手之间经常会流传这么一句话:“如果不是被逼无奈,谁会来跑外卖?”
外卖这个行业,门槛低,只要能够下力气、肯干,就能拿到(nádào)钱,这对他们来讲非常有吸引力。城乡差异和社保无法异地转移等问题长期存在,导致了骑手(qíshǒu)难以全部认同五险一金(yījīn)模式。
如果我们按照稳定有序的(de)(de)社会憧憬去想的话,京东的模式无疑是好的,它等于为之后的企业立了一面正向的旗帜。当我们评价的时候,也要看从哪个方面入手(rùshǒu),商业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政治等不同的面向,评价标准也不一样(yīyàng)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现在阿里也加入了(le)这场混战当中,京东、美团之争升级(shēngjí)为三国杀。有人说,这场战表面上是围绕配送权,实际上是围绕数据(shùjù)争夺,即通过外卖场景获取高频消费数据。
这让(ràng)我想到了您提到的“人体电池(diànchí)”的概念,人的行为可以在数据化时代被作为商品出售,数据成为平台市场逻辑下的新能源。这是不是意味着,骑手正在成为资本(zīběn)扩张和算法完善(wánshàn)的能动载体?想听听您的看法。
孙萍:每一个平台在做这个事情时,背后都有一条他们自己(zìjǐ)的(de)数字逻辑。通过拓展在地的市场模式,进行数字化关联,利用线下业务培养用户使用习惯,增强粘性,最终让用户源源不断给(gěi)自己生产数据,反馈到自己的业务端口(duānkǒu),再不断优化。
吸取用户数据(shùjù),是平台(píngtái)公司从二代转换到三代的首要目标,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回馈现有业务模式,去创造新的价值,也是他们(tāmen)一直在不断探索的。数据交叉使用所形成的用户画像或者综合性数据在未来(wèilái)企业发展和开拓策略中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在平台公司对未来外卖版图规划中,我发现大家的(de)发展方向(fāngxiàng)也(yě)不一样。比如美团是升级它们AI调度系统,京东则计划实施无人机配送。一个是对算法(suànfǎ)的优化,一个是对人力的替代,在您看来,这是之后的未来趋势吗?
孙萍:这个观察也很(hěn)犀利。在我看来,未来外卖的很大可能是无人机配送。一旦无人机替代人力(rénlì)后,整个配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(jìngzhēnglì)就变了,因为无人机运行的逻辑和劳动者配送的逻辑不太一样。无人机可能是未来的大趋势(qūshì),但等到落地,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。
【“算法(suànfǎ)化生存”会成为社会新的叙事模式吗?】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在普遍躺平、丧文化充斥的当下,我们(wǒmen)发现外卖骑手的主体积极性格外地强,在骑手的朋友圈或者网络(wǎngluò)签名中,常常能看到类似“努力就能成功”的奋斗(fèndòu)标语,这是为什么?
孙萍:和这个职业相关,因为外卖是按单计件,只要有时间,够努力也够勤奋,就能(néng)赚到钱,这就是骑手世界的(de)叙事结构。从生成式(shēngchéngshì)的算法逻辑出发,持续的跑单可以“养”出好数据,也可以让骑手更容易获得好订单,这样灵活而高效的劳动(láodòng)机制,确实调动了(le)个体极大的能动性。
不安定性和(hé)朝不保夕的状态要求他们迅速地(dì)“支棱起来”,通过不停地算计、计算、安排、筹划、竞争挣来(zhēnglái)收入(shōurù),通过调动主体性去应对不确定性,一些学者称其为“主体意识过剩”。和很多我们提到的精神贫穷的躺平一族不一样,很多骑手是有负债的,生活和物质上的压力需要让(ràng)他们去不断(bùduàn)赚钱不断奋斗。他们都希望通过“跑外卖”多些收入和积累,完成这样或者那样的人生目标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《过渡劳动》书里也有(yǒu)骑手(qíshǒu)说:“跑外卖是会上瘾的”。怎么去理解这句话?平台是怎样培养外卖员(yuán)这种上瘾的机制的?
孙萍:除了成功(chénggōng)学的精神激励(jīlì)之外,还有(háiyǒu)什么能够让外卖骑手去调动主体性?外卖本身的游戏化管理模式,可以让你送外卖像打怪升级一样,获得爽感。
如果我们把外卖的供需链条延长,就会发现围绕外卖所建立起来的,其实是一个包含了物流、交通、运力、人力、消费(xiāofèi)、餐饮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游戏场域,平台通过(tōngguò)游戏化管理,用五花八门的规则手段,增加游戏场景,扩展(kuòzhǎn)游戏空间,不断(bùduàn)吸引着外卖骑手。
在研究(yánjiū)的时候,我在学校搞了一辆电动车、一个头盔和一个餐箱,有学生(xuéshēng)就骑着它去送外卖。
有段时间,我每次给(gěi)一个学生打电话,问他在干什么,他的回答都(dōu)是跑外卖。
我隐约觉得(juéde)他有点上瘾了,便问他:“你为什么(wèishénme)老是跑(pǎo)外卖?”他说自己在图书馆构思论文,看不进书,想着出去遛一遛,跑一单还能挣点钱,一天还能挣个百八十块。
说白了(le),这就是一个对抗人性的(de)过程。人都是不知足的,今天有了100元,就想要200元、300元。
平台也(yě)是这样,不断地让外卖骑手“打怪升级”,通过算法(suànfǎ)给骑手建立不同的等级标准,除了系统实时更新的骑手等级之外(zhīwài),平台还会(háihuì)设置日跑单量、周跑单量、月跑单量等团队排名,还会定期推出各种挑战赛、系列赛等,通过承诺完成任务、获得奖励的方式,激励(jīlì)骑手参与送单劳动。完成预期目标后,骑手得到的奖励、奖金也不尽相同。
这种游戏的结果(jiéguǒ)是,劳动者被(bèi)抛入一种竞争的、加速的、高效(gāoxiào)的劳动状态中,无时无刻不在全力发挥自我的能动性,无时无刻不在燃烧自己、消耗自己。他们将越来越多的能动性发挥出来,被资本快速注入(zhùrù)到自我生产和自我繁殖中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在骑手和顾客关于送单的争执中,骑手驴哥说的一句话(huà)让人印象深刻“大家都更相信系统,而不是(búshì)人”。对一个依靠(yīkào)在地亲缘关系,从农村出来的骑手来说,当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被算法化的形式重新调配、呈现,对他们来讲(láijiǎng),会不会产生强烈的冲击?“算法化生存”会成为(chéngwéi)社会新的叙事模式吗?
孙萍(sūnpíng):交流的过程,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社会关系的过程。而社会关系的强弱好坏正负,和我们所处的交流介质(jièzhì)有很大关联。
比如算法作为(zuòwéi)一种新的介质,也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。
作为建立在(zài)二进制基础上的系统,算法重要的特质就是明确(míngquè)指令。这恰恰(qiàqià)是它的短板,因为社会系统里有(yǒu)非常多的模糊、灰色地带,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,平台处理不当,就容易产生矛盾。我们经常遇到骑手们关于平台的投诉(tóusù),有些时候他们也会给我打电话,认为自己得不到公平的对待,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。
很多年纪大一点(yìdiǎn)的(de)骑手,不(bù)适应算法(suànfǎ)系统,不知道怎么和它交互,有些时候面对冲突基本上也只是“一算了之”。从这方面来说,算法慢慢塑造了无情、冷酷的社会文化,骑手只要把餐拿到顾客手中,仅仅是一面之交,彼此没有过多交流。
通过(tōngguò)临时劳动所建立起的社会关系(shèhuìguānxì)越来越短暂、越来越脆弱。周边的同事、所处的环境,以及手机上的App 在劳作过程中飞快地发生着(zhe)变化,甚至于有时候骑手还未能搞清楚当下的状况,新的劳动需求和指令便已到来。随时变动与(yǔ)调试成为日常。
【过渡性(guòdùxìng)正在成为现代人劳作的基本形态】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除了(le)关注骑手和(hé)(hé)平台间的关系外,作为女性学者,在性别和少数性(女骑手和小白骑手)上您有特别的敏感。女骑手那章写得非常好,您也关注了女骑手过渡与家庭(jiātíng)和职场之间的处境,刻画了女性情谊的制定。特别好奇,当时为什么(wèishénme)想到要把目光聚集在女骑手上?
孙萍: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(shì)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女性,另一个则是因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外卖也是女性就业中的(de)很重要的选择,而且(érqiě)这几年女性选择送外卖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。
作为社科学者,我认为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面向,哪怕人数少(shǎo),里面也体现出了非常多的有趣的社会互动关系(hùdòngguānxì)。
潮新闻(xīnwén)·钱江晚报:但外卖骑手毕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岗位,对女性(nǚxìng)来说其实并不友好。
孙萍:所以就特别值得(zhíde)探讨。你会发现在县城里面(lǐmiàn),是没有未婚女性跑外卖,大多都是已婚的,但在大城市里面挺多是未婚或者离婚的。已婚女性在大城市跑外卖的,大多家里有两个儿子,农村(nóngcūn)来的,压力大,需要(xūyào)挣钱。
这其实和社会(shèhuì)结构相关,比如在县城,未婚女性跑外卖(wàimài)会受到争议,但(dàn)在大城市,这种污名化就相对较少,外卖的低门槛(ménkǎn)也给了中年的离异女性再就业的机会,没有很多工作机会的她们,通过跑外卖也可以实现经济的独立。
虽然外卖是一份高强度、重体力的(de)工作,但女(nǚ)骑手也有效利用和“盘活”自己的既有资源,比如仔细、谨慎、耐心的女性性别气质,以及从家庭场域“移植”而来的交流技巧、社交技巧和亲情支持帮助她们(tāmen)在劳动条件艰苦的外卖行业(hángyè)留存下来,将性别优势转换为(wèi)劳动优势,甚至有的还会因此“翻盘”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(jiārù)到外卖(wàimài)骑手这个行业中,破产老板(lǎobǎn)、退休干部、中年程序员、二次元(èrcìyuán)年轻人……有些人也把送外卖当作一种兼职,或者生活的一种体验,外卖这个行业正在慢慢常规化,成为零工经济的一部分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从个体经验入手,再到过渡性(guòdùxìng)如何逐步成为现代人劳作(láozuò)的基本形态的讨论。非常好奇,在(zài)您看来,“过渡劳动”的骑手对我们当下其他的工作岗位有什么样的启发?
孙萍:在我看来,“过渡劳动”这一概念不止于送外卖,实际上,过渡性正在(zhèngzài)成为现代人劳作的(de)基本形态,它正在以高速、流动、未知的方式(fāngshì)切换于现在诸多场景。
当下蓬勃发展的(de)外卖经济正是这种过渡(guòdù)状态的重要体现,我希望从(cóng)微观、具象层面挖掘过渡的生产和意义,思考过渡性给社会带来的启示。书里面其实包含(bāohán)了非常多的无奈和担忧,至于怎么解决,我其实还在思考。
潮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 记者 陈新怡
自京东(jīngdōng)宣布入局外卖,成为首个为外卖骑手(qíshǒu)缴纳五险一金的(de)平台后,整个4月,京东和美团的外卖之争不断升级,对外卖骑手的抢夺也愈加白热化。
“送外卖,是一种短暂的、过渡的劳动。”在《过渡劳动:平台经济(jīngjì)下的外卖骑手》一书中(yīshūzhōng),孙萍曾这样写。
“渡”有横过水面(shuǐmiàn)、由此到彼、转手移交之意,“过渡劳动(láodòng)”则意味着更加液态、临时、不确定的劳作形态。
我(wǒ)很好奇,京东“全职骑手”的出现,是不是意味着骑手过渡性(guòdùxìng)劳动的终结?
不(bù)只是我,很多人都跑来问孙萍。
从2017年开始关注外卖骑手至今,这位年轻(niánqīng)的(de)社科学者,走了19个城市,访谈了200多位骑手,可以说,她是国内最了解(liǎojiě)外卖骑手的学者之一。
1个月前,在(zài)4月19日“春风悦读之夜”,第13届春风悦读榜揭晓,《过渡劳动: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(qíshǒu)》获得(huòdé)春风年度(niándù)新锐奖。但孙萍缺席了颁奖典礼,她也是最后一位接受采访的获奖者,因为就在我们奖项揭晓后几日,她成为了一名母亲。
“说来惭愧,这(zhè)个新锐奖(jiǎng)的(de)获得者,本应该是千千万万的奔跑在大街上的骑手,而不是我。因为我,只是一个(yígè)他们故事和场景的搬运工。我希望这本书的写作不是一个结束,而是一个开始。它让我们能够开始关注周边的陌生骑手,关注我们周边千千万万的零工劳动者(láodòngzhě),并愿意为他们更好的劳动与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得知自己获奖后,孙萍留言给我,而这篇的(de)专访,也在我们彼此的留言和(hé)语音通话中,断断续续的完成了。
2017年8月,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,外卖市场由(yóu)三足鼎立变为美团与饿了么的“双雄(shuāngxióng)争霸”并持续至今。刚刚博士毕业的孙萍来到了北京,成为(chéngwéi)了一名青年教师,望着街上来来往往(láiláiwǎngwǎng),一边小跑一边低头看手机的外卖骑手,选题的灵感如一道闪电般掠过她的大脑(dànǎo):“劳动与技术相结合,这是一个值得做的选题。”
学校边上有家宏状元粥店,常常会有一群骑手聚集在这里吃饭、聊天,孙萍便经常光顾(guānggù),逮到愿意聊的骑手便尽可能多地和他交流(jiāoliú),做田野调查。去的次数多了(le),周边骑手也熟悉她,有时她来了还会主动(zhǔdòng)打招呼:“又来了,这次调查什么?”一来二去,孙萍便和骑手们处成了朋友(péngyǒu),骑手也开始主动为她介绍可以聊天的人。
为了增加田野体验,在空闲(kòngxián)的时间,孙萍也尝试着自己送外卖,她在平台上注册(zhùcè)成为了众包骑手,一个月总有(zǒngyǒu)几天能看到她骑着电动车忙碌的身影。
这点她少有提及,我问她:“为什么不把(bǎ)自身经历写到书里?”
“我很怕成为一个噱头。”她答,“毕竟我不是(búshì)全职,只是有空了(le)去跑一会干几单,我做不了全职骑手,也不像老骑手那样富有经验,我并不觉得(juéde)我能够代替骑手去表达他们的经历。”
送外卖不是(búshì)一件容易的事情,孙萍用八个字来形容(xíngróng):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
不仅要边骑车边分散精力看手机,还要认识每个小区的各个楼号单元(dānyuán)。有次孙萍去一栋写字楼送餐,她形容自己像无头苍蝇一般(yìbān)找了很(hěn)久的门,在楼里(lóulǐ)转了20分钟才送到:“我当时估计(gūjì)自己要挨骂了,还好对方也没说,回来的路上我满身是汗,又花了很久的时间,才找到了回去的路。”
老骑手听到了,一边笑一边指导她(tā):“你先把西里的单送了,再去东街(dōngjiē)。”
经验老辣的(de)骑手总有自己一套抢单和路线(lùxiàn)规划能力,往往一秒钟之内,他们便能分辨手机里的单子距离如何,是不是优质单,要不要抢。
挂单(dān)、顺路单、荷包单、取经单……和骑手们相处久(jiǔ)了(le),孙萍也学会了他们的“黑话”:“取经单是像唐僧取经一般特别难送的单,荷包单则是两个单合在一起送一个地方,但给的钱比较少,不是两份。”
这些(zhèxiē)与骑手相处的细节和故事,都被她写进(jìn)了《过渡劳动: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》中。
与孙萍对谈的当天,阿里(ālǐ)加入外卖混战,淘宝宣布子频道“小时达”升级为“淘宝闪购”联手饿(è)了么狂撒补贴。各大平台争夺的只是(zhǐshì)外卖骑手吗?他们究竟想要什么?
我们(wǒmen)的问题,从这场外卖平台混战开始——
【过渡(guòdù)劳动停止了吗】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您最近有没有关注最近京东和美团对(duì)骑手的争夺战(zhēngduózhàn)?
孙萍:非常关注。其实美团(měituán)一直不缺市场竞争对手,从一开始竞争激烈的(de)百团大战,再到之前推出(tuīchū)外卖业务跃跃欲试的滴滴、抖音,再到现在的京东。
自2014年“价格战”开始(kāishǐ)后,各大平台(píngtái)通过“烧钱”赚取市场占有率,红包、奖励、补贴(bǔtiē)满天飞,外卖平台用最短的时间雇佣了特别多的地(dì)推,飞快地铺开了整个市场的量,同时通过细分的数字化处理,让配送大军去应对其不断扩张的版图。
两家(liǎngjiā)之争最后还是会变成一笔细账,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算清楚的。
潮新闻(xīnwén)·钱江晚报:在(zài)《致全体(quántǐ)外卖骑手兄弟们的(de)公开信》中,京东表示在未来的3个(gè)月招聘10万名“全职”骑手。京东“全职”骑手的出现,是不是意味着外卖骑手从一个临时过渡的职业,转向了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就业?在书的结语中您提到过,个体的“暂时过渡”变成了“永久过渡”,这是不是一种表现?
孙萍:之前也有老师来问我(wǒ),说京东这么做是不是意味着过渡劳动(láodòng)就停止了?
我给他(tā)算了一下,现在京东的快递小哥的数量大概在20万(wàn)左右,但我们预估市场上外卖骑手(qíshǒu)的数量大概在1200万。只能说京东提供了一个小范围的市场选择(xuǎnzé),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在全社会推广,我认为还很难实现。外卖骑手作为一个过渡性职业,要变成更加稳定,更加具有社会保障的职业,仍然(réngrán)存在距离。
从社会(shèhuì)学者的(de)(de)角度看,京东的做法当然是好的,作为企业,它站出来承担了自身的社会责任。京东的做法,其社会意义大于现实作用。它给了市场一个新的选择,让零工经济朝着可以探索的良性发展模式走,也呼吁(hūyù)了人们关于(guānyú)公平,关于社会价值,关于劳动人们劳动的尊重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对骑手而言(éryán),他们会更加偏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平台(píngtái)?
孙萍:这个问题很好,我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,你(nǐ)可以看到在网上大家对京东的(de)呼声很高(gāo),因为它戳中了外卖产业长期以来的一个痛点,即保障过少。
但在实际的调研中,我们发现真正在意、需要五险一金的骑手(qíshǒu)的比例(bǐlì)没有特别高。
短时间看,京东(jīngdōng)的模式规模化推广难度很大。
零工经济的逻辑就(jiù)在于,每天我干多少,就能赚多少。
在我们(wǒmen)的(de)研究中,外卖骑手的负债率普遍偏高,6成以上(yǐshàng)的骑手负债率在5万元及以上,骑手之间经常会流传这么一句话:“如果不是被逼无奈,谁会来跑外卖?”
外卖这个行业,门槛低,只要能够下力气、肯干,就能拿到(nádào)钱,这对他们来讲非常有吸引力。城乡差异和社保无法异地转移等问题长期存在,导致了骑手(qíshǒu)难以全部认同五险一金(yījīn)模式。
如果我们按照稳定有序的(de)(de)社会憧憬去想的话,京东的模式无疑是好的,它等于为之后的企业立了一面正向的旗帜。当我们评价的时候,也要看从哪个方面入手(rùshǒu),商业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政治等不同的面向,评价标准也不一样(yīyàng)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现在阿里也加入了(le)这场混战当中,京东、美团之争升级(shēngjí)为三国杀。有人说,这场战表面上是围绕配送权,实际上是围绕数据(shùjù)争夺,即通过外卖场景获取高频消费数据。
这让(ràng)我想到了您提到的“人体电池(diànchí)”的概念,人的行为可以在数据化时代被作为商品出售,数据成为平台市场逻辑下的新能源。这是不是意味着,骑手正在成为资本(zīběn)扩张和算法完善(wánshàn)的能动载体?想听听您的看法。
孙萍:每一个平台在做这个事情时,背后都有一条他们自己(zìjǐ)的(de)数字逻辑。通过拓展在地的市场模式,进行数字化关联,利用线下业务培养用户使用习惯,增强粘性,最终让用户源源不断给(gěi)自己生产数据,反馈到自己的业务端口(duānkǒu),再不断优化。
吸取用户数据(shùjù),是平台(píngtái)公司从二代转换到三代的首要目标,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回馈现有业务模式,去创造新的价值,也是他们(tāmen)一直在不断探索的。数据交叉使用所形成的用户画像或者综合性数据在未来(wèilái)企业发展和开拓策略中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在平台公司对未来外卖版图规划中,我发现大家的(de)发展方向(fāngxiàng)也(yě)不一样。比如美团是升级它们AI调度系统,京东则计划实施无人机配送。一个是对算法(suànfǎ)的优化,一个是对人力的替代,在您看来,这是之后的未来趋势吗?
孙萍:这个观察也很(hěn)犀利。在我看来,未来外卖的很大可能是无人机配送。一旦无人机替代人力(rénlì)后,整个配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(jìngzhēnglì)就变了,因为无人机运行的逻辑和劳动者配送的逻辑不太一样。无人机可能是未来的大趋势(qūshì),但等到落地,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。
【“算法(suànfǎ)化生存”会成为社会新的叙事模式吗?】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在普遍躺平、丧文化充斥的当下,我们(wǒmen)发现外卖骑手的主体积极性格外地强,在骑手的朋友圈或者网络(wǎngluò)签名中,常常能看到类似“努力就能成功”的奋斗(fèndòu)标语,这是为什么?
孙萍:和这个职业相关,因为外卖是按单计件,只要有时间,够努力也够勤奋,就能(néng)赚到钱,这就是骑手世界的(de)叙事结构。从生成式(shēngchéngshì)的算法逻辑出发,持续的跑单可以“养”出好数据,也可以让骑手更容易获得好订单,这样灵活而高效的劳动(láodòng)机制,确实调动了(le)个体极大的能动性。
不安定性和(hé)朝不保夕的状态要求他们迅速地(dì)“支棱起来”,通过不停地算计、计算、安排、筹划、竞争挣来(zhēnglái)收入(shōurù),通过调动主体性去应对不确定性,一些学者称其为“主体意识过剩”。和很多我们提到的精神贫穷的躺平一族不一样,很多骑手是有负债的,生活和物质上的压力需要让(ràng)他们去不断(bùduàn)赚钱不断奋斗。他们都希望通过“跑外卖”多些收入和积累,完成这样或者那样的人生目标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《过渡劳动》书里也有(yǒu)骑手(qíshǒu)说:“跑外卖是会上瘾的”。怎么去理解这句话?平台是怎样培养外卖员(yuán)这种上瘾的机制的?
孙萍:除了成功(chénggōng)学的精神激励(jīlì)之外,还有(háiyǒu)什么能够让外卖骑手去调动主体性?外卖本身的游戏化管理模式,可以让你送外卖像打怪升级一样,获得爽感。
如果我们把外卖的供需链条延长,就会发现围绕外卖所建立起来的,其实是一个包含了物流、交通、运力、人力、消费(xiāofèi)、餐饮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游戏场域,平台通过(tōngguò)游戏化管理,用五花八门的规则手段,增加游戏场景,扩展(kuòzhǎn)游戏空间,不断(bùduàn)吸引着外卖骑手。
在研究(yánjiū)的时候,我在学校搞了一辆电动车、一个头盔和一个餐箱,有学生(xuéshēng)就骑着它去送外卖。
有段时间,我每次给(gěi)一个学生打电话,问他在干什么,他的回答都(dōu)是跑外卖。
我隐约觉得(juéde)他有点上瘾了,便问他:“你为什么(wèishénme)老是跑(pǎo)外卖?”他说自己在图书馆构思论文,看不进书,想着出去遛一遛,跑一单还能挣点钱,一天还能挣个百八十块。
说白了(le),这就是一个对抗人性的(de)过程。人都是不知足的,今天有了100元,就想要200元、300元。
平台也(yě)是这样,不断地让外卖骑手“打怪升级”,通过算法(suànfǎ)给骑手建立不同的等级标准,除了系统实时更新的骑手等级之外(zhīwài),平台还会(háihuì)设置日跑单量、周跑单量、月跑单量等团队排名,还会定期推出各种挑战赛、系列赛等,通过承诺完成任务、获得奖励的方式,激励(jīlì)骑手参与送单劳动。完成预期目标后,骑手得到的奖励、奖金也不尽相同。
这种游戏的结果(jiéguǒ)是,劳动者被(bèi)抛入一种竞争的、加速的、高效(gāoxiào)的劳动状态中,无时无刻不在全力发挥自我的能动性,无时无刻不在燃烧自己、消耗自己。他们将越来越多的能动性发挥出来,被资本快速注入(zhùrù)到自我生产和自我繁殖中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在骑手和顾客关于送单的争执中,骑手驴哥说的一句话(huà)让人印象深刻“大家都更相信系统,而不是(búshì)人”。对一个依靠(yīkào)在地亲缘关系,从农村出来的骑手来说,当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被算法化的形式重新调配、呈现,对他们来讲(láijiǎng),会不会产生强烈的冲击?“算法化生存”会成为(chéngwéi)社会新的叙事模式吗?
孙萍(sūnpíng):交流的过程,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社会关系的过程。而社会关系的强弱好坏正负,和我们所处的交流介质(jièzhì)有很大关联。
比如算法作为(zuòwéi)一种新的介质,也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。
作为建立在(zài)二进制基础上的系统,算法重要的特质就是明确(míngquè)指令。这恰恰(qiàqià)是它的短板,因为社会系统里有(yǒu)非常多的模糊、灰色地带,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,平台处理不当,就容易产生矛盾。我们经常遇到骑手们关于平台的投诉(tóusù),有些时候他们也会给我打电话,认为自己得不到公平的对待,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。
很多年纪大一点(yìdiǎn)的(de)骑手,不(bù)适应算法(suànfǎ)系统,不知道怎么和它交互,有些时候面对冲突基本上也只是“一算了之”。从这方面来说,算法慢慢塑造了无情、冷酷的社会文化,骑手只要把餐拿到顾客手中,仅仅是一面之交,彼此没有过多交流。
通过(tōngguò)临时劳动所建立起的社会关系(shèhuìguānxì)越来越短暂、越来越脆弱。周边的同事、所处的环境,以及手机上的App 在劳作过程中飞快地发生着(zhe)变化,甚至于有时候骑手还未能搞清楚当下的状况,新的劳动需求和指令便已到来。随时变动与(yǔ)调试成为日常。
【过渡性(guòdùxìng)正在成为现代人劳作的基本形态】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除了(le)关注骑手和(hé)(hé)平台间的关系外,作为女性学者,在性别和少数性(女骑手和小白骑手)上您有特别的敏感。女骑手那章写得非常好,您也关注了女骑手过渡与家庭(jiātíng)和职场之间的处境,刻画了女性情谊的制定。特别好奇,当时为什么(wèishénme)想到要把目光聚集在女骑手上?
孙萍: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(shì)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女性,另一个则是因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外卖也是女性就业中的(de)很重要的选择,而且(érqiě)这几年女性选择送外卖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。
作为社科学者,我认为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面向,哪怕人数少(shǎo),里面也体现出了非常多的有趣的社会互动关系(hùdòngguānxì)。
潮新闻(xīnwén)·钱江晚报:但外卖骑手毕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岗位,对女性(nǚxìng)来说其实并不友好。
孙萍:所以就特别值得(zhíde)探讨。你会发现在县城里面(lǐmiàn),是没有未婚女性跑外卖,大多都是已婚的,但在大城市里面挺多是未婚或者离婚的。已婚女性在大城市跑外卖的,大多家里有两个儿子,农村(nóngcūn)来的,压力大,需要(xūyào)挣钱。
这其实和社会(shèhuì)结构相关,比如在县城,未婚女性跑外卖(wàimài)会受到争议,但(dàn)在大城市,这种污名化就相对较少,外卖的低门槛(ménkǎn)也给了中年的离异女性再就业的机会,没有很多工作机会的她们,通过跑外卖也可以实现经济的独立。
虽然外卖是一份高强度、重体力的(de)工作,但女(nǚ)骑手也有效利用和“盘活”自己的既有资源,比如仔细、谨慎、耐心的女性性别气质,以及从家庭场域“移植”而来的交流技巧、社交技巧和亲情支持帮助她们(tāmen)在劳动条件艰苦的外卖行业(hángyè)留存下来,将性别优势转换为(wèi)劳动优势,甚至有的还会因此“翻盘”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(jiārù)到外卖(wàimài)骑手这个行业中,破产老板(lǎobǎn)、退休干部、中年程序员、二次元(èrcìyuán)年轻人……有些人也把送外卖当作一种兼职,或者生活的一种体验,外卖这个行业正在慢慢常规化,成为零工经济的一部分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:从个体经验入手,再到过渡性(guòdùxìng)如何逐步成为现代人劳作(láozuò)的基本形态的讨论。非常好奇,在(zài)您看来,“过渡劳动”的骑手对我们当下其他的工作岗位有什么样的启发?
孙萍:在我看来,“过渡劳动”这一概念不止于送外卖,实际上,过渡性正在(zhèngzài)成为现代人劳作的(de)基本形态,它正在以高速、流动、未知的方式(fāngshì)切换于现在诸多场景。
当下蓬勃发展的(de)外卖经济正是这种过渡(guòdù)状态的重要体现,我希望从(cóng)微观、具象层面挖掘过渡的生产和意义,思考过渡性给社会带来的启示。书里面其实包含(bāohán)了非常多的无奈和担忧,至于怎么解决,我其实还在思考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