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沿河高峰村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集体经济蓬勃发展

体育正文 54 0

沿河高峰村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集体经济蓬勃发展

沿河高峰村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集体经济蓬勃发展

夏日的阳光洒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(zhōngjiè)镇高峰村108亩的产业园区内,脱贫户罗贤国夫妇正专注地为葡萄剪枝。“以前(qián)种苞谷吃不饱,现在在产业园务工,一年收入五六万元,还能住上新楼房。”妻子赵素钗(zhàosùchāi)擦拭着额头(étóu)的汗水,笑容里满是满足(mǎnzú)。这样的场景,在几年前的高峰村难以想象。 高峰村108亩(mǔ)的产业园区内,罗贤国正专注地为葡萄剪枝。 曾几何时,高峰村(cūn)因地处偏远高山、交通闭塞、资源匮乏(kuìfá),产业发展举步维艰,村民只能守着800多亩耕地“靠天吃饭”。2018年,江苏省张家港市(zhāngjiāgǎngshì)善港村的结对帮扶(bāngfú),为高峰村带来(dàilái)转机,有机农业产业园、生态有机茶园等产业项目相继落地。2022年产业移交后,高峰村以党建(dǎngjiàn)引领,采取“村集体经济 + 农户”模式,成立合作社统筹发展。 高峰村108亩的产业园区内(qūnèi)。 依托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、光照充足的(de)优势,村里(cūnlǐ)发展起油菜、葡萄、无花果等十余种特色种植养殖产业。130余个产业大棚拔地而起,不仅让本村劳动力(láodònglì)变身(shēn)“产业工人”,还吸引周边村民务工。2023年,村合作社(hézuòshè)支付土地流转费14余万元,务工支出40多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,实现了从“输血(shūxuè)”到“造血”的跨越。村民黄廷英和村里几位乡亲也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果园技术管理人员(guǎnlǐrényuán),见证着产业发展带来的切实改变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(shīpíng)
沿河高峰村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集体经济蓬勃发展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